主席长女李敏从苏联回国,第一次下乡劳动:爸爸说农民热情、朴实
1950年7月16日黎明,北京北站的站牌上还挂着夜色,29名十七岁的女生已经在站台集合。她们把帆布包往车厢一塞,挤上一辆开往昌平罗道庄的老式公交车。李敏坐在最后一排,车窗外掠过潮湿的蒸汽与田野的灰影,心里却泛着一种久违的踏实感——这一次,她要真正和土地打个照面
1950年7月16日黎明,北京北站的站牌上还挂着夜色,29名十七岁的女生已经在站台集合。她们把帆布包往车厢一塞,挤上一辆开往昌平罗道庄的老式公交车。李敏坐在最后一排,车窗外掠过潮湿的蒸汽与田野的灰影,心里却泛着一种久违的踏实感——这一次,她要真正和土地打个照面
它静静地立在黄沙街的寻常村落里,青砖,黛瓦,低矮的檐角,仿佛被百年的风霜压得微微下沉,敛着一股子不言不语的沉郁。墙角冒出茸茸的青苔,空气里浮动着草木与砖梁混合的、略带潮润的气味。
1988年深秋,浏阳河岸飘着细雨。79岁的宋任穷和73岁的钟月林在乡亲搀扶下,缓缓踏进自家故居。木门嘎吱一声合上,老将军把一包喜糖递给等候多时的老邻居,小声说:“回来晚了。”屋檐下的水珠碎落,像是替他叹息。就在这座青砖旧屋里,二人开始回忆半个世纪前的风霜与子嗣
1935年6月,川西高原骤雨倾盆,红军纵队在泥水中艰难跋涉。补给告急,体力透支,人人勒紧皮带。行军最怕的不是饥饿,而是有人破坏纪律——这在枪林弹雨间几乎等同于自绝生路。
1937年9月的一天傍晚,延安凤凰山突然刮起大风,窑洞口的野杏枝被吹得东倒西歪。刚从洛川开完会议赶回的毛泽东推门进屋,迎面的冷空气让他下意识掸了掸军装上的尘土,却没看到平日总爱迎上来递茶水的贺子珍。墙角落着一个空竹篮,里面残留几条系行李用的麻绳,显得有些突兀。
翻开厚厚的红色档案,我们赫然看到这样一位女革命家,她是井冈山第一位女党员,在她的身上有着诸多的鲜明的称号,诸如“永新一支花”、“延安第一美女”、“双枪女将”、“神枪手”、“井冈山第一位女红军”等,从这些词汇中,我们就可以看出她的实力,而看到她的硬笔字迹后,却完
1959年7月9日傍晚,庐山别墅区气温微降,炊烟与山雾交织。毛主席放下当天的文件时,一份口信刚好送到——“她已在山下”。短短五个字,却让主席沉默良久。此刻距离两人上一次正式见面,已过去整整二十二年。
1959年7月初,庐山的云雾裹着湿气,从山脚一路铺到牯岭街。会议尚未正式开始,山上却早已灯火通明。那天夜里,毛主席伏案批阅文件,台灯下时钟的秒针声清晰可闻。忽然,一位老同志带回山下的探访消息——贺子珍就在南昌,身体稳定,偶尔念叨往昔。毛主席沉默片刻,道出一句旁
1949年十二月末,松花江面还封着薄冰,哈尔滨车站的蒸汽机车在晨雾中喘着白气。列车缓缓停稳,一顶皮帽、一件呢大衣的毛主席迈下车厢,这座解放不久的城市被他列入返京途中必须停留的第一站。陪同人员说这里工业基础好,工人们干劲大,他点头,却没急着开会,而是抬头环顾城市
贺子珍从延安离开的那一天起,很多人就没再见过她。她也没打算解释什么,也没人问。她带着那点忍出来的坚强和疲惫,踏上了去苏联的路,这事说起来,还挺难想象。她习惯沉默,一如既往地倔强。或许她不爱诉苦,但环境比人还冷。试问一个被时代推着走的女人能把日子过成怎样?没人能
1984年4月,75岁的贺子珍在上海病逝。临终前躺在病床上,她拉着女儿李敏和哥哥贺敏学的手,声音微弱却坚定:“我想去世后,能够和毛主席近一些。”最终,组织将她的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室。
1927年贺子珍参加革命,跟着毛泽东上了井冈山。两人结婚后过了十年枪林弹雨的日子,长征路上生过五个孩子。1937年贺子珍突然离开延安去苏联,在国外生了个儿子又死了,回来后二十年没跟毛泽东说过话。
1959年中央召开庐山会议,曾志因病休随陶铸一起上了山。刚下榻,一个长途电话从南昌追了上来,中央候补委员海南岛的冯白驹心肌梗塞住进南昌医院,情况很危急。陶铸和曾志赶紧下山坐小飞机从九江飞到南昌。陶铸到人民医院去看冯白驹,曾志听说贺子珍在南昌三纬路住,便迫不及待
1959年夏天,南昌三纬路一个普通的居民院里,门刚一打开,一个声音就冲进屋里——
从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,到1937年“七七事变”,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,是“狂飙”的两年。
贺子珍和毛泽东初期的共同生活是幸福的,贺子珍曾说道,毛泽东是个很重感情的人,他的性格有豁达豪爽的一面,也有温情细致的一面。但因为种种原因,相爱的两个人就这样分别。
在李敏刚满月的时候,贺子珍便到抗大学习去了,一星期只能回来一次,也只能见李敏一面。到李敏咿咿呀呀开始学说话的时候,贺子珍又去苏联治病去了,仔细算来,当时贺子珍只在李敏身边4个月,妈妈是个什么样子,李敏一点儿也不记得。
1961年早春的一个夜里,上海华东医院的走廊灯光昏黄。病房里,贺子珍靠着枕头,小声唤了一句“彭大姐,你来了”。她身旁坐着的彭儒皱着眉头,语气里带着责备又带着心疼:“当初怎么劝你,你就是不肯回延安。”这一幕,成为许多年后老干部口中的片段——两个井冈山女战士的深夜
1959年7月2日清晨,庐山云雾低垂。山腰的电台值班室里,值班员接到一纸加急电报:今晚九时,需在牯岭小道关闭全部路灯,所有岗哨临时调离。落款“中南海保密局”。普通战士看不懂其中深意,真正明白的人不多——毛主席准备会见阔别二十二年的贺子珍。
2009年11月16日,台北国民党中央党部,有一个镜头凝固了一个跨越时空的瞬间,就在孙中山先生的巨幅油画前,毛主席外孙女孔东梅与蒋介石孙子蒋孝严的手紧紧握在一起。